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觀察臺日中文教育交流的可能性,以促進互相交流及理解-日本 表素藍(台灣大學)



1.研究動機

    過去英文被看作最好用的語言,最近中文的重要性有加速上升的趨勢,華語學習蔚為風潮因此全球華語文教學的市場可說是說來越大也可以說,華語已成了現代人必需的工具。如果你了學中文去留學的話,會想到去中國大陸或臺灣。我調查臺灣的華語教學有什,有什應該解決的課題,還會檢討日本的中文教學。這文章是為了想出國留學的學生而寫的

 2.臺灣華語教學

一言蔽之臺灣的華語教學體系是很完備的。把這理由分類以下個部分。
(1)華語教學的歷史
(2)師資水準挺高
(3)注音符號系統
(4多媒體教育資源完善
    臺灣的華語教學從1956年在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開始創辦,當時的學生只有12個人。50的現在,有30大學提供外國人專業華語課程目前每年平均都有60007000個外國人在臺灣念中文。由此可見,臺灣的華語教學環境相當適合外國人來學習。按照以下資料一在臺灣取得華語教師的資格是相當困難的。因需要通過國家考試而華語教學認證考試合格率,以101年來看約為百分之九,因此能在臺灣當華語老師的人,是有政府掛保證的。

資料一

因應海外華語學習熱潮,為建立及確保我國華語教學人員對外華語教學能力專
及品質,並擴大華語師資輸出規模,教育部自95年起開始舉辦對外華語教學
能力認證考試,今(101)年甫於721日、22日辦理完成本年度考試,報考人數
1,438人,到考率近9成。本項考試迄今辦理7屆,報名總人數已達14,999人,
獲發合格證書者共有2,681人。
(引用2013年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將放寬報考資格及外語能力合格認定
標準」「教育部電子報」101-12-28)                      






     

 






    再加上,臺灣有特殊的注音符號系統。比如趨勢的這個字用漢語拼音寫[qu1shi4],或用注音符號寫[ㄑㄩ1ㄕㄧ4]。這樣的標記跟實際上的語音之間有差異。在漢語拼音的規則上,ü」跟「j()()()一起在的時候,拼音寫作「ju,qu,xu」。因此「u」跟「ü」的區別沒有了,可能容易讓學習者產生誤會。但用注音的話,在任何狀況下有「ü()」跟「u()」的兩個區別,讓學習者一看就了解語音的差別。也就是說,臺灣獨特的注音符號是為幫助學會正確語音而建立的有效方法。我認語言是以聲音訊號主的人際溝通工具,所以正確的發音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來,回顧臺灣注音符號的歷史原名「注音字母」,是1913年「讀音統一會」議定一方面漢語拼音則是1958年實施的。除了臺灣以外幾乎所有的華語社群,都採用漢語拼音。最後一個特徵是對教育多媒體的貢獻到了90年代,網路及多媒體器材盛行,回顧多媒體普及以前,老師常用字卡、圖卡、錄音帶等大量的教具。如果老師講課時每次都在黑板上板書的話,應該要等學生們都抄完才能繼續上課這對學生來說常沒有效率。何況對分秒必爭的現代人來重視最短時間學會好多事情,因此用多媒體學習是有效率的好方法。而且,說明複雜的漢字的時候,可以放大給學生們看。再加上,可以用多媒體看影片、音樂、標注授課內容要點,容易做到。

3.日台的華語教學

  雖然臺灣華語教學有上述的魅力,但臺灣好不容易培養出優秀的華語教師,卻沒有足夠的華語教學的機構可以雇用他們根據資料一來分析,自95年到101年的七年間合格教師一共有2,681個人,可是可以雇用他們的機構仍不即使通過考試也未必能在臺灣教中文。,換個角度來看,臺灣剩餘的華語教師若投入日本華語教育市場,可能會有絕處逢生的機會,因現在在日本許多學校依然使用日文教中文,所以日本國進階中文的師資仍不充足。所以我認,如果臺灣的華語老師能投入日本的中文教學市場,一方面能解決臺灣華語教師供過於求的問題,另一方面還能提升日本的華語師資水平跟促進臺日文化交流。這辦法能解決彼此的問題,還促進日台的關係的發展

 4.將來的展望
  
  上述的臺灣獨特的華語教學特色應該海外華語教材編寫的應用及參考。我認教育是個讓非母語國家的人去接觸他國文化的最快途徑,若在日本能有更多臺灣的華語教師,不僅能增加日本年輕學生對臺灣的接觸與興趣,也能強化臺日更密切的互動交流,因此我希望在未來看到相關計劃的推動,促使臺日華語教育有更長期而互益的關係。


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到底什麼是豆花呢?-美國 胡駿恪(台灣大學)


民國1020531
在台灣,豆花普遍受人們歡迎,甚至也被認為是台灣代表性的在地小吃之一。這以黃豆為主原料的甜點雖然源自於中國,但台灣的豆花卻與中國的豆花有極大的不同。我嘗過許多不同風味的豆花,不管是冷的還是熱的,在我來台灣之前習慣偏辣、偏鹹的熱豆花,一直覺得不能接受台灣冷的甜豆花,但在我嘗過台灣豆花之後,我竟然意外地喜歡上了它,並覺得台灣豆花非常有特色!
                                                 (照片--台灣甜豆花)
中國的各式料理及甜點遠近馳名。在傳統中國的料理裡,豆子是種奇妙的原料,可以看見許多由豆類所製作的食品,像是豆腐、豆漿、豆瓣等食品,都是豆類製品。其中最有名的且發明最早的是豆腐。而像是豆干、豆絲、豆漿以及豆花等的黃豆類製品,它們都是豆腐所言衍生而來的,特別是豆花。豆花本身是由黃豆鹽滷過後所凝固而成的果凍狀食品,比豆腐更軟嫩。在中國,豆花又可被稱作豆腐花或是豆腐腦。
豆腐的由來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但傳說中與漢朝淮南王劉安有關。據說劉安為了得到長生不老藥,把石膏倒入了豆漿裡而製成了豆腐。另一傳說是,劉安為了臥病在床的母親尋找良藥,正巧把豆漿和漢醫所開立的食用石膏混合後而製成了豆腐。而還有人說,在淮南發生洪水災後,劉安在濕鹹地中利用泡軟的黃豆製作出豆腐。不論劉安是怎麼製作出豆腐的,豆花及豆腐的確都是由黃豆加入食用石膏所製而成的。
                                            (照片--鹹辣甜豆花分布圖)
甜豆花
一般來說,在華東長江以南的地區,還有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台灣等地方都比較喜愛甜豆花,也將它視為甜品,在提供甜品的餐廳的菜單裡,幾乎都可見其蹤影。在傳統的製作方法上,甜豆花加入了白糖、紅糖或黑糖糖水食用,還加上花生、黃豆、綠豆、紅豆等配料。在福建有些地區卻不加任何配料,只加白糖。他們非常重視豆腐原始的味道,認為應有豆子的清香。相對於別地豆花,台灣豆花的黃豆味道較細緻,口感嫩滑,冷熱都很受歡迎。在冬季時通常加入熱糖水吃還有薑汁來驅寒,會加入碎冰塊來消暑。台灣人也很喜歡選配仙草、米苔目、芋圓和地瓜圓或者粉圓一起吃。
                                                     (照片--台南黑豆花)
台灣創造出了一些較特殊的豆花。像是在嘉義,有人把豆漿取代糖水,將之加入豆花而為「豆漿豆花」。除此之外,在台南還有店家將一般的豆漿原料改為黑豆漿和黑豆渣,將它改製為「黑豆花」。近幾年來在台北、香港和新加坡等等華人的大都會區裡,有些甜品店將豆花、黑芝麻糊、紅豆沙、綠豆沙、紫糯米或馬蹄露之類的甜品加入豆花裡,有時候也會加入水果汁來取代傳統的糖水。除了從湯汁方面下手外,新加坡亦有將豆花本體摻入雞蛋、巧克力、抹茶,甚至是榴櫣。而在台灣,也有類似的作法,像是「三色豆花」就是由雞蛋、巧克力和原本的傳統豆花所組成的。

鹹豆花
在中國,大多數長江以北的地區都習慣食用鹹豆花。這種吃法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東北亞的豆腐文化。在華北和東北地區的人民雖然依地域性和個人口味的不同有著極多的變化,但共同點都是鹹的豆花,而且幾乎都是熱的,並將此熱的鹹豆花視為保健的食品。在這些地區,豆花一般視作正餐的一部分,尤其常當成早餐食用,並非是種零嘴甜品。在這些中國北部地區,豆花較常被稱作「豆腐腦」,而在浙江省、江蘇省、安徽省的江南省份則稱作「豆腐花」。這兩種不同名稱在某些程度上反映出不同的吃法。
                                                  (照片--北京豆腐腦)
    北方各地通常在豆腐腦中放入醬油和香菇,而江南地區則加入麻油和香菜。以北京豆腐腦為例,大多是由醬油搭配濃稠的香菇湯所製作而成,而在湯裡面通常還會放牛肉絲和雞蛋,還有黑木耳、花椰菜、香菇切絲、蔥將切末等其他的配料。有時候為了達到另一層次的美味還加入鹽巴、辣椒、花椒粉、八角來調味。而中國西部地區,如陝西省、甘肅省、山西省等省份,豆腐腦的口味偏辣,醬汁沒那麼濃稠,常加入辣油以及辣椒粉來調味。而越偏向東南,口味則較清淡。以杭州為例,豆花裡只加入醬油和麻油作為簡易的調味,加入榨菜末、香菜、蔥花、蝦皮等配料。因地域性的吃法不同,在依部分的江南地區,有些人習慣將豆花搭配油條和燒餅一起吃。
辣豆花
                                               (照片--成都川味豆花)
在中國西南部地區,人們常加入辣的元素,與南方的甜味和北方的鹹味形成強烈的對比。雖然他們也稱作豆花,但在味道上跟甜豆花迥異。以成都豆花為例,它通常加入醬油、辣油以及熱水作爲湯汁,再加上白芝麻、鹽巴、香菜、辣椒和花椒粉、蔥花等來調味,還會放入醃製的大頭菜、碎花生、酥脆的豌豆或黃豆來搭配,而溫度上大多是熱的。在西南地區,四川的豆花最具多樣性。它除了當作點心以外還可以搭配白飯一起吃,也可以和其他葷素菜一起煮成一道豆花火鍋,也可以將較乾硬的豆花蘸香油或辣椒粉等調料吃。湖南省、河南省、安徽中部省份因位於中央而具備上述各種吃法。儘管距離不遠,各地吃法不同卻顯而易見;河南省會鄭州會吃甜豆花,而其周圍的地區多半吃鹹豆花。上海也是個例外,他們吃甜豆花。而武漢因人而異,三種風味都會吃。
大多數人雖然還沒嘗過那些跟家鄉不同的口味方式的人表示,他們覺得無法接受跟家鄉豆花差異太大的吃法,比如說,習慣甜的人接受不了吃辣的豆花。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人對於那些創新的口味,像是三色豆花有偏見,他們覺得那根本不是豆花。不過,當那些人吃過那些不同口味方式的豆花之後,卻表示能接受它們,甚至超過一半表示喜歡它們。從我的調查中,我覺得能以開放和勇於嘗試的態度去嘗試新美食,是很重要的一環。當然口味取決於個人的喜好。但是,還記得有位朋友告訴過我,「如果你懷著一顆開放的心靈去面對周圍的人和事,你將喜歡並享受他們,如果你採取封閉的心靈,則難以找到快樂。」
                                                (照片--抹茶口味豆花)

如果想吃好吃的豆花,台北有不少不錯的豆花店值得推薦。若想吃台灣傳統的花生甜豆花,您可以去公館汀洲路的龍潭豆花老店。嫩軟的軟豆花泡在黑糖水裡,搭配其煮得軟綿綿的花生,一向讓這家店裡總是高朋滿座。而市民大道的庄頭豆花担也很受歡迎。他們有各式各樣的配料,像是蜜餞,他們的手工黑豆花在不少部落格上都被推薦過。